发现不一样的闵行丨游园何须问归处

期待之中,我们迎来了2017年闵行旅游购物节。开幕式上,《发现不一样的闵行》这本汇聚了闵行众多风物人情的景点大全问世。即日起,我们将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优秀文章,分享每一处景致的独特风采。

游园何须问归处

第一次到莘庄公园赏梅,还是在谈恋爱的时候。

刚毕业时,我还住在浦东。我们远道慕名而来,便是想要一探这位列全国十大梅园之列的莘庄公园的风韵,却不曾想到莘浜路上的公园主出入口竟是这般的不起眼,极易使人误以为仅仅是个街心小公园罢了。疾步向前,视野豁然开朗,才恍然大悟这毫不张扬的简朴门头,蕴藏的含蓄、内敛之风格正是中式园林建筑中的玄机所在,反而更加地耐人寻味了。

入园后继续往左步行,就来到了位于园东的梅园,这里便是早期的梅花种植地。靠近公园东门处的双碧垂枝绿萼梅是镇园之宝、梅中珍品,自建园之初便已屹立园中。这里,原本是郁家浜河畔的一块滩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在南京中山陵当过绿化养护管理员的杨昌言,略懂园林建设,择址于此遍植果梅,取名莘野梅园。建国后政府对园林进行了改造,易名“莘庄公园”并对外开放。

旧时只有受到邀请的贵客雅士才有机会一睹这梅中珍品之风采,而今这株双碧垂枝绿萼梅就这样落落大方立于我们眼前。她的树冠开阔倒垂如伞,枝条穹垂,柔中带刚;花朵白里透绿,以绿萼衬托,素雅芬芳。此刻正值盛花时节,枝条上如挂满点点繁星,树姿飘逸潇洒,很是漂亮。

因是私家园林改造而来,整个公园并不大,但布局精巧雅致,除种类颇多的梅花以外,还植有松、竹、柏、香樟等各类树种,虽说尚在冬季,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园中白墙黛瓦,有回廊朱亭与之相映成趣,素雅又不失灵动。

说话间便来到了朋寿园钱福诗碑前,这朋寿石上丰下锐,石面腻而细致,微有皱纹,间作鱼鳞状。石上可见刻有“朋寿”二字和明代弘治年状元钱福诗并序,但因年代久远,字迹漫漶已不易辨识,竟无意间又平添了好似“无字碑”的神秘感,不禁让人遐想一番。

穿过回廊,就是园中的梅苑,这里种植的梅花较园东而言要“年轻”不少,但时至今日也成为了赏梅的主要景点。乍暖还寒,可满园的梅花早已悄然怒放,或花吐胭脂,或白雪压枝,一抹抹的粉红、鹅黄、嫩绿,仿佛是要用藏了一整个冬天的色彩来渲染大地。

到处都是忙着采蜜的蜜蜂,嗡嗡前行,竟也敌不过花朵的热闹。阳光穿透花瓣,弥散出一种浪漫的气息。我们也连忙掏出相机来,想要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中,留住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绚烂。后来,这张照片,似乎冥冥中注定,被我们用在了婚礼上。

继续向西行,跨过石拱形卧虹桥,就来到了新世纪才扩建的西园。虽是新建,却处处可见中式古典园林的意韵,茶室、长廊、门楼、溪水在似有若无间便勾勒出一处闲雅之所在。又有一汪清泉从高处而注,沿岸山石错落有致,风吹树动,落英缤纷,将整个山涧印染成一条花溪,疏影横斜,几处溪桥。

长廊里还挂有大约是去年的赏梅摄影佳作,窗格之外暗香浮动、倩影婆娑的花朵又倾倒了更多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或举高,或趴低、或跪地,或仰望,恨不得把身体拗成橡皮泥,能适应任何一种角度才好。茶室外的阿姨爷叔们伴着略感吵闹的乐曲声翩翩起舞,那又有什么关系,孩子们依旧追逐着来回奔跑,不知疲惫地撒着欢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静好如此这般,那就尽情享受吧,可不要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尚未来得及佯唱一出游园惊梦,却已是夕阳西下之时。最后一站,我们想要去看看手绘的文化长廊。白墙黛墨的画卷记录了莘庄公园一个一直以来被津津乐道的细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根据巴金先生小说改编的电影《家》,曾在这里取景。斜阳温暖的余光使我们的轮廓也落入了壁画之中,形成好看的剪影。晚风吹散梅之香气,似有若无,忽浓忽淡,让人沉醉着迷,不愿抬脚。

在这里,就在莘庄公园,使人无限流连的到底是枝头花、眼前景、笔下画还是心上人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