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笙品论语丨尔爱其羊
—-选自《论语·八佾篇》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告朔”,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周天子会在每年年尾向诸侯颁布来年的月令书(类似今天的年历),诸侯们则将月令书供奉在祖庙中。
“朔”是每个月的初一,“告朔”就是每月初一,诸侯按礼要到祖庙祭祀,取出当月的月历,表示开始听政。在祭祀的时候需要准备祭品,诸侯用的祭品是一只生羊,即文中的“饩羊”。
春秋后期,礼乐崩坏,诸侯们每月“朔日”已不再亲自祭祀,只保留了祭祀的形式,每月供奉一只生羊。想来当时是子贡在负责“告朔”事宜,颇有经济头脑的子贡提出“降本方案”,既然诸侯己不亲自祭祀,“告朔”之礼形同虚设,不如连羊也省了,何必还要每月浪费一只羊呢?老师不是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的精神,并不在于礼器和礼物这些东西啊。
孔子听到子贡的话后,没有赞赏他的知行合一,反而怼了回去。
“子贡啊,你看重的是一只羊,而我看重的是羊身上承载的礼啊!”
什么意思呢? 这里师生二人讨论的其实是“礼”,侧重点却不相同。
“礼”分礼仪与礼义,子贡说的是礼仪–“礼”的形式;孔子说的是礼义–“礼”的实质,外在可见的礼仪承载着看不见的礼义。虽然“礼”的本质在于内在诚敬而非外在形式,但保留形式依然有它的价值。
孔子担心的是,在时光的流转中,如果礼的实质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传承,至少还能保留礼的形式,等待着有心人去追问、去追溯、去发现……
我们的祖先,在千年的时光中,一直想要为后世传递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就保留在一些今天看起来古古怪怪的仪式中、文字中,那些看不懂的东西,也许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化密码,在静静地等待你走近它,探索它的内涵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