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笙品论语丨尽善尽美

本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文化的初心,我们有志于在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架起桥梁,采用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方式,以轻松、有趣、有用为宗旨传播文化,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能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生命中去。

原典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选自《论语·八佾篇》

译文

孔子评论《韶》乐:“节奏旋律很美,内容也很良善。”

孔子评论《武》乐:“节奏旋律很美,内容不够良善。”

品读

这段话应该是发生在孔子学堂的音乐课上,是孔子对如何鉴赏音乐发表的一段评论。

读到这一章的人,大概都会升起好奇心,什么是音乐的“美”和“善”?很想听听,“尽美尽善”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尽美未尽善”的音乐又是什么样的?

可是,《韶》乐和《武》乐是什么呢?没人听过啊!

此刻,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尚有故事可听。在这段短短的评论后面,隐藏着两段重要的历史。

古代,王者功成作乐,《韶》、《武》都是国家大典的用乐,用来彰显王者得天下的功绩。

《韶》乐是舜帝时的音乐,音乐纯正平和,背后的历史是“尧舜禅让”,舜以和平的方式取得天下。

《武》乐是周武王时的音乐,音乐威武雄壮,背后的历史是“武王伐纣”,周以武力取得政权。

“尽美”说的是,乐曲由王者所作,充满王者之气,音乐的艺术水准极高。

“尽善”说的是,舜以揖让受禅的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符合“仁”的精神。

“未尽善”说的是,牧野之战,血流飘杵,周以武力取得政权,有失中正平和之气。

由此可知,“尽善”,指的是内容;“尽美”,指的是形式。好的音乐,是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综合,内在的“质”和外在的“文”,缺一不可。

现在我们知道,“尽善尽美”这个成语,原来最早是一个音乐理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音乐创作、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