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笙品论语丨温良恭俭让

——选自《论语·学而篇》
相比于子贡的鼎鼎大名,子禽较为默默无闻,在《论语》中一共出场三次,每次都是从侧面打听一些事情,可见并非入室弟子。
这段对话应该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两人讨论的事情是,孔子是如何做到“必闻其政”的。
子禽观察到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总有机会了解、听闻当地的政事。须知各国政务,一般不轻易为外人所知,孔子却总有机会与闻当地的政治。这一点,让子禽特别羡慕,他很想知道,孔子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求之”还是“与之”? 是他自己求取的,还是掌权者主动告诉他的?
子贡觉得简单地回答“求之”、“与之”都不准确,于是换了一个词,“得之”。
不是“求”,也不是“与”,是“得”来的。
“求”与“得”有什么区别?“求”,是向外努力,向外寻求。“得”,是一个结果,“得”的因在自己身上。
这个“因”,和个人的能力、修养有关,在孔子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
子贡善于观察和思考,看出夫子的“求之”与其他人的“求之”不一样。
夫子的“求”是向内求,他人的“求”是向外求;一个是求自己,一个是求别人。
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夫子以德得之,不假外求。夫子的“求之”其实是“得之”。
今时今日,面对“求之”与“得之”,你会如何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渴望的东西,我们是向外寻求等着别人给予我们?还是向内修炼充实自己?那些我们所无法实现的愿望,真的是外界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
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凡有所求,都应回到自己身上去努力,舍己求人,是本末颠倒。
与其向外驰求,不如修养自身。让我们的能力和修养配得上我们渴望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获得它们吧。
闵行区文联作协成员
《品论语》专栏作者
《水墨动画古诗词鉴赏专辑》撰稿人
《与圣贤对话》系列 主讲人
经典文化推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