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笙品论语丨行不由径
——选自《论语·雍也篇》
孔子进入武城,听到弦歌之声,知道子游在用礼乐教化百姓,夫子莞尔一笑,表示赞许。
接着孔子问:你在武城寻访到什么人才吗?
子游心知老师是在考察自己的行政能力,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师,我得到一个人才,他叫澹台灭明。”
这个人怎么样呢?子游说了两点: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至于室。
“行不由径”,“径”与“路”都供人行走,却有明显的区别。周代实行井田制,在一块田地中画一个井字,分成九块。在井田之外的叫“路”,在井田之内的叫“径”。
周礼规定,行人只能走外面的“路”,不能走里面的“径”。径,意味着抄小路,走捷径,于礼不合。
到了孔子时代,礼崩乐坏,这项规定只剩下空文,没人愿意遵守,谁都想贪方便,走捷径。
所以澹台灭明的“行不由径”,便显得格外难得。从这一细节,可以推知此人,品行端直,遵规守矩,不是贪巧求速之人。
“非公室,未尝至于偃之室”,不是因为公事,从不私下到我的住处。这一行为,说明此人有操守、不攀缘,不是循私舞弊之人。
澹台灭明,不抄捷径,不走后门。端直而无私,慎独而自律。子游认为是人才,郑重推荐给老师。
这一章,子游演示了管理者的用人之道,观人以行,取人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