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笙品论语丨过犹不及

本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文化的初心,我们有志于在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架起桥梁,采用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方式,以轻松、有趣、有用为宗旨传播文化,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能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生命中去。

 

原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选自《论语·先进篇》

译文

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比较贤能?”孔子说:“子张超过了,子夏还差点。”子贡又问:“那是子张更好一些吗?”孔子说:“超过和不及是一样的,并无高下之分。”

 

品读

这段对话中,出现了孔子的三位弟子,子贡、商、师。

子贡,孔门十哲之一,言语科的高材生。商,子夏,孔门十哲之一,文学科的高材生。师,子张,孔子晚年收的弟子,不在十哲之列。

子夏和子张,都是孔门非常优秀的年轻弟子,两人各有所长,难分伯仲。有一天,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哪个更优秀一些?”

孔子没有回答谁更好,而是指出了两人的特点:师也过,商也不及。一个多了一点,一个少了一些。

子贡心想“超过”总比“不及”要好,于是问:“那是子张更好一些吗?”愈,是胜出的意思。

孔子回答:“超过和不及是一样的啊。”

这段对话,便是成语“过犹不及”的出处, “过”和“不及”究竟说的是什么呢?

“过”是什么?超过。“不及”是什么? 没到。我们能感觉到,在“过”和“不及”之间,似乎是有一个东西作为判断依据而存在着的。那么,这个隐而未现的东西是什么呢?

这个东西就叫“中”,超过“中”,就是“过”;未达“中”,就是“不及”。对于“中”来说,超过和不及是一样的,都有距离。

子夏为人保守谨慎,做事往往犹豫不决,孔子评价他“不及”;子张为人才高意广,做事常有过分之处,孔子评价他“过了”。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没有高下之分,超过标准和未达标准都不完美,凡事恰如其分,适度适中才是最好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