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笔谈 | 乐融:沈尹默和鲁迅的友情及比较——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展览日期:2023.11.23—12.17

展览时间:9:30—16:30(16:0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海派艺术馆一楼1号、3号展厅

展览地址:上海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

沈尹默和鲁迅的友情及比较——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

乐融

说起中国新文化运动,大家对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等都耳熟能详,但是,对沈尹默也是其中的一员,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沈尹默与鲁迅之间的交往更是鲜为人知。沈尹默1883年6月1日出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早年与鲁迅曾在杭州二级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新青年》共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是鲁迅交往时间较长的朋友之一,他创作的白话诗在新文化运动史上留下重要影响,他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已成中国现代书法界的一个标杆。今年是沈老诞辰140周年,下面我就从沈尹默与鲁迅人生的关联度、相似度、沈尹默对鲁迅的评价,做一个横向的比较、研究、梳理,作为对这位文化前辈的纪念。
01/
沈尹默与鲁迅人生中的几个交集

沈尹默原籍浙江湖州,祖父随左宗棠到陕西定远厅为官,父亲继承祖父事业也在陕西做官,因此,沈尹默出生在陕西汉阴(现在的安康市)的官宦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酷爱书法和吟诗作词。沈尹默一生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陕西汉阴出生成长、日本留学阶段,2、湖杭生活阶段。3、京、沪阶段, 4、重庆阶段。5、二次来沪阶段。在沈尹默一生中与鲁迅曾有过几次交集。第一次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沈尹默留学日本后回国奉母回湖州。由于才学出众,诗书俱佳,享誉一方,受当地乡绅名流赏识举荐到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这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江南名校。1909年,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逐渐回国,其中如鲁迅、马幼渔、周作人、钱玄同、沈兼士(尹默的弟弟,著名的文字学家)等都在杭州,此时鲁迅也在杭州两级师范学校任教,这年的夏天,沈尹默经过弟弟沈兼士的介绍,认识了鲁迅,由于都参加南社,理想相近,志趣相投,常有诗词唱和;第二次在北京,1912年,鲁迅经好友许寿裳的推荐,得到蔡元培邀请赴南京教育部社会司任科长,同年教育部迁到北京。1912年,沈尹默在好友徐炳堃的推荐下,应北大之邀任预科教授,从此,两人同在一个城市生活达14年左右,1917年,《新青年》随陈独秀来到北京大学,1920年鲁迅被聘到北京大学任教,鲁迅、沈尹默都先后成为《新青年》积极撰稿人,共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正如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所言:“北大的整顿,自文科起,旧教员中如沈君默(即后改名为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起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鲁迅)、周岂明(周作人)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因此,中国新文化运动就渐渐地在包括鲁迅与沈尹默的这批先驱的推动下开展起来了。1920年鲁迅应聘到北京大学等任教。“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共同致力于倡导白话文诗歌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沈尹默和鲁迅的友谊与日俱增,过往更为密切,仅《鲁迅日记》上提到的就有五十三次:有共同出席友人宴席的;有鲁迅访沈尹默的;有偕访老一辈学者;有互赠自己著作的。《鲁迅日记》上记载他们之间书信、诗词往来的就更多了,沈尹默是当时国内最早尝试写作新诗并取得成就的作者之一。他经常把自己的诗作和鲁迅交流,鲁迅总是及时回信,1918年7月26日《鲁迅日记》:“二十六日 晴······晚得沈尹默信并诗。”1 1918年7月28日《鲁迅日记》“二十八 晴······下午寄沈尹默信。”2 仅隔二天,就作答。沈尹默这次给鲁迅寄去的诗,按照沈尹默作诗发表的时间,很可能就是出版在同年八月十五日《新青年》五卷二号上的《三弦》诗。全文是:

三弦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阑,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路,只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这首诗和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一起被选入当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沈尹默在北京时,还有一件与鲁迅交往的事情,值得提一下,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很有些影响。

那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内部也发生分歧。1918年3月,钱玄同、刘半农化名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之反响》及《覆王敬轩书》二信,给敌人以迎头前击。时称“双簧信”,影响很大,但胡适却为此提出抗议,认为这样不庄重的文字有失大学教授们尊严体统,并竭力主张《新青年》归他一人编辑,杜绝此类“有损体统”的事件发生,不许刘半农预闻。此举遭到沈尹默、鲁迅兄弟等的反对。沈尹默对胡适说:“你不能包办,不得已时,只有让独秀收回自办,我们就坚决不投稿。在沈尹默、鲁迅兄弟的力争下,胡适才不得独揽《新青年》”,4由此可见,沈尹默与鲁迅等思想是相通的,在原则问题上,是持相同立场。

对于沈尹默在北京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周作人在晚年所撰《知堂回想录》中专门以二节的篇幅来谈,摘录其中一段:“沈尹默和马幼渔很早就进了北大,还在蔡孑民(蔡元培的号)长北大之前,所以资格较老,势力也比较的大。实际上两个人有些不同,马君年纪要大几岁,人却很是老实,容易发脾气,沈君则更沉着,在思虑,因此虽凡事退后,实在却很起带头作用。”5这段回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沈尹默的为人和在北京大学的作用、地位。

第三次交集是在上海,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后,与沈尹默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但沈尹默有时去上海,还在柳亚子、李小峰等人举办的宴会上见到鲁迅。鲁迅到北京探亲,也总是去看望尹默的。在《鲁迅日记》中都有记载。

到了三十年代,由于思想见解的不同,鲁迅和《新青年》及北大同人,如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逐渐疏远,但和沈尹默、沈兼士兄弟却还保持着联系。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作编印《北平笺谱》。郑振铎曾建议由钱玄同,刘半农题字,鲁迅都不赞成,却同意由尹默、兼士兄弟为该书题签,出书后还专门送了他们。《北平笺谱》是鲁迅的心血之作,编辑不易,而且鲁迅对书籍的装帧封面非常重视,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鲁迅同意沈尹默兄弟俩为该书题签,一方面是对他们书法艺术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是对他们品格的认可和信任。从目前馆藏的《北平笺谱》看,封面题签为著名的文字学家、沈尹默弟弟沈兼士所写,里面扉页为沈尹默所书。

02/
沈尹默眼中的鲁迅

对于鲁迅,沈尹默每每眷念备至,记得五十年代,沈尹默曾以《追怀鲁迅先生》为题,写了一首七律缅怀故人,刊登在文汇报上。诗云:
雅人不喜俗人嫌,世路悠悠几顾瞻,万里仍归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

窗侠壁虎乾香饭,座隐神龙冷紫髯,

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

全诗寄意悠远,音节苍凉,既热烈颂扬鲁迅先生战斗风格,又深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诗中五、六两句的“壁虎”与“神龙”,沈尹默还曾经作过注释。原来在北京时,有一天,沈尹默到鲁迅绍兴会馆住处看到鲁迅书桌旁的纸糊窗子上,有一只吃得很肥的壁虎,见人也不逃避,觉得很奇怪,问鲁迅,鲁迅笑着回答说:“那是我特别喂养的,每天还给他吃稀饭呢。”后来,看到墙上挂着一只弹弓,沈尹默又很奇怪,问:“文人还学武功吗?”鲁迅告诉说,那是他用以射那些在院子门边小便的人,因为“禁止随地小便”之类的标语对这些人没有用,这样,“只好动武了”。沈尹默感慨地说:“从这两件小故事,可以看出鲁迅的两种态度,他啊,真是爱憎分明。”1926年8月,鲁迅将离开他工作、战斗了整整十四年的北京而南下了,沈尹默等人依依不舍,特地在德国饭店为鲁迅饯行。《鲁迅日记》1926年8月8日记载:“···晚幼渔、尹默、凤举、在德国饭店饯行,坐中又有兼士及幼渔令郎。”7说的就是这件事。鲁迅到厦门,下广州,最后,在1927年定居上海,沈尹默在北京又待了6年,担任过北平大学校长,中法大学文学分院院长、河北省教育厅长等职,后因不满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开除学生的行动,愤然辞职,于1932年到上海担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和孔德图书馆馆长,出版了许多书,抢救了许多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介绍翻译了国外文学作品,如出版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并为此书作序)等。

解放以后,沈尹默十分怀念鲁迅,写了好几篇纪念鲁迅的诗文,每逢有人求字,多以鲁迅先生不朽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赠。据他夫人褚保权回忆,这样的条幅,大大小小,至少有七十多件,即使是在腥风血雨的文革遭迫害的岁月里,沈尹默也不曾减少对这联名句的崇敬之情。有一天,尹默喃喃自语,忽然就案奋笔迅书这十四个大字,笔墨一变往日圆活妍丽之态,遒劲洗练,蓄势藏锋,爱憎之情,难以掩盖。由于此时沈尹默已成批判对象,故未于此条幅落款,直到1978年,尹默作古七年后,他的夫人褚保权才补钤了他的章印。1958年《鲁迅全集》出版,那封面上四个端庄凝重的真书即是沈尹默所书。1961年10月,当报上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写鲁迅《无题》诗赠日本朋友的消息后,沈尹默也热情地写了有关解释鲁迅这首诗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为《南方日报》、《西藏日报》等转载。在沈尹默晚年,他更深刻地体会到鲁迅精神的伟大,写出了充满钦仰之情的“追怀鲁迅先生七绝句”

一少时喜学定庵诗,我亦离居玩此奇。

血荐轩辕荃不察,鸡鸣风雨已多时。

一人笔胜万夫妻,坛坫巍然左翼高。

恕向骎骎成冷对,却于此处见风骚。

过时言论从来有,往往流风及后生。

取舍得宜终有益,莫轻于此论亏成。

遵命文章语最工,望中依约大旗红。

辕南辙北日以远,终与洪流汇海东。

敌我分明异爱憎,吐词中晚不同程。

一从唤起全民后,更使青年乐继承。

莽莽黄尘蔽远天,岁朝闲话酒樽前!

因君此际成追忆,百快当前一惘然。

 

03/
与鲁迅相似的人生轨迹

纵观沈尹默一生,竟然发现与鲁迅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1、他们都出生在官宦之家。沈尹默的祖父沈拣泉是清朝解元,取得功名后,成为清朝吏部尚书潘世恩的得意门生,经常替潘世恩为文,平时,沈尹默的祖父擅长吟诗作词和书法,后经潘世恩等人推荐,1867年跟随左宗棠到陕西做官,任陕西汉中府定远厅(今镇巴县)同知,相当于县令,同样,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事,后赴北京任内阁中书,从七品官职,所以,二位家庭背景相似;

2、家道中落。沈尹默一家随着祖父、父亲的去世,经济拮据,不得不离开出生、生活20多年的陕西,自谋出路;鲁迅一家也随着祖父的考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家庭经济每况愈下,鲁迅拿着母亲东拼西凑的8元钱,“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9鲁迅后来离开绍兴,将老屋和祭祖田出售,所以,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相似;

3、留学日本的相似轨迹。沈尹默曾留学日本,同样,鲁迅也留学日本,而且他们也都在20岁出头时留学日本(鲁迅21岁,沈尹默22岁),由于家庭经济拮据,都不得不让他们的弟弟继续留在日本学习,自己回国谋生;

4、沈尹默和鲁迅有着相似的婚姻状况,都曾经历两段婚姻,“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式的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自主婚姻,甚至,第一段婚姻的夫人都姓朱,鲁迅第一任夫人叫朱安,沈尹默第一任夫人叫朱芸,也都出生于官宦之家,第二段婚姻的夫人都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女性,鲁迅夫人许广平1926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沈尹默第二任夫人褚保权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5、都为许广平的老师。 1926年8月13日,许广平即将毕业于女师大,特地为鲁迅、沈尹默等尊敬的老师设宴叙别。《鲁迅日记》1926年8月13日有记载:“午赴昌、许、陆三位小姐们午餐之招吟风弄月座有徐旭生、朱逷先、沈士远、尹默、许季市”10许广平对此事也有记载:“到了快要学业结束的时候,我国文系师长们如马幼渔先生,沈士远、尹默、兼士先生,许寿裳先生,鲁迅先生等,俱使人于学业将了,请益不易之际兴无穷感概!良以学校久经波折,使师长们历尽艰辛,为我们学子仗义执言,在情在理,都忍不使人恝置,因此也略表微意,由陆晶清、吕云章和我三人具名肃贴,请各师长,在某饭店略备酒馔,聊表敬意。……”11由此可见,沈尹默和鲁迅还都是许广平的老师;

7、相似的爱的交流。鲁迅与许广平之间通信有《两地书》,沈尹默致褚保权有《春蚕词》,都表达了恋人间的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8、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尹默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在5月27日的《京报》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沈尹默曾说:“搞教育者,教育学生成人也,开除自己的学生,岂不是宣布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吗?”,沈尹默与鲁迅同样积极支持学生运动;

9、沈尹默与鲁迅几乎同时到达北京工作。沈尹默1912年年底受邀,191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等学校执教近20年,曾担任北平大学校长和河北省教育厅长,曾协助蔡元培整顿北京大学教育秩序,主张教授治校,以民主开放的理念从事教育,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强调学者的风范。同样,鲁迅在1912年随教育部北迁到达北京,积极响应教育部总长蔡元培的号召,以美育代替宗教,大力推广美术教育,在中国首次举办儿童美术展览会,筹办中国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在北京大学等大学与沈尹默共事7年,他们一贯鼓励青年学生,辅导帮助他们成长,都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10、两人都没有高学历。沈尹默从小由于老师太严苛了(教育方式失当,沈尹默后来做教师时就吸取这个教训,采取启发式教育),以致生了一场大病后,没有再上学,于是养成沈尹默自学的习惯,靠自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功底,走上北京大学讲台,自己编教材,侃侃而谈,成为受同事们尊敬和学生欢迎的教授。同样,鲁迅留学日本,为了用文艺启蒙国人思想精神,疗救国人魂灵,放弃了原来规定的课程和专业,以至于在日本没有取得任何学历,靠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开始,并且广泛阅览西方文学、哲学著作开拓了视野,走出一条自己成功道路,担任教育部佥事和科长,后又兼任北京八所大学的教师,担任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教授,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追随。

11、共同为新文化运动作出实绩。鲁迅的作品大家是耳熟能详,不用我赘述,沈尹默当年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白话诗,现在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在《新青年》中就发表了18首,由于他所作的白话诗借鉴古典诗词、乐府等,意境与音节均别具一格,为当年新诗翘楚,传颂一时,当时沈尹默作的《三弦》与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后来都被收入中学教科书中,因此,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共同积极参与《新青年》编撰,发出新文化运动的呐喊;

12、抵制黑暗统治,来到上海,走独立谋生之路,达到事业的高峰。沈尹默在重庆担任国民党监察委员时,面对腐败的政府高官,他不惧权势,屡屡发出提案,曾经弹劾孔祥熙、宋子文等,揭露他们的腐败,后未果,1947年,沈尹默因不满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愤然辞去国民党监察院委员职务,甘于清贫,到上海定居,以鬻字为生,艰难度日。同样,鲁迅在教育部等职场上面对腐败丑恶现象针锋相对,宁可沽文为生,也绝不同流合污,说明他们同样有独立的人格,对社会黑暗腐败都嫉恶如仇。鲁迅领导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倡导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发表了许多著名的如匕首般的杂文,成为中国杂文这类文学体裁作品的标杆,达到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沈尹默亲眼目睹解放军进城秋毫不犯,感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大众的救星,因此,积极倡议并出任中国第一家书法研究会——上海篆刻书法研究会主任,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举办讲座,呕心沥血培养青年,使一批书法家迅速成长,并总结自己几十年书法实践,撰写发表书法理论专著《五笔执笔法》、《二王书法管窥》等,给中国书法界留下宝贵财富,成为中国书法中兴帖学的盟主,所以,上海同样成为沈尹默和鲁迅生命的最后一站,并且,都达到他们学术事业生涯的高峰。

在长达20多年与鲁迅交往中,沈尹默的心与鲁迅是相通的,对于社会上对鲁迅的曲解甚至是污蔑,他总是说:“他们都不懂鲁迅”。解放后,许广平到上海出差,总是要来看望沈尹默,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另一方面,也是继承鲁迅与沈尹默的友情。

 

注释:

1、(《鲁迅全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2、(《鲁迅全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3、吴耀辉卢之章主编《凝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9页

4、 吴耀辉卢之章主编《凝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9页

5 、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43页

6 、吴耀辉卢之章主编《凝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0页

7 、《鲁迅全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2页

8、 吴耀辉卢之章主编《凝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1页

9、《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10 、《鲁迅全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3页

11、 吴耀辉卢之章主编《凝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9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