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笔谈 | 沈尹默:艰苦自得力,金石不随波




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法家。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匏瓜、闻湖蘧庐生,别号鬼谷子。他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原籍浙江省归安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沈尹默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传统翰墨书香的官宦家庭,5岁即入家塾读书,稍大即开始学习书法,这些都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书法基础。23岁时,沈尹默留学日本,接触到了民主革命思想,交结了一批有志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朋友。24岁他走上讲台,30岁时就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授《诗经》和《中国史》。


《新青年》第五卷书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前身)主任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等等。

1956年9月16日,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成立。与此同时,上海地区的书法也呈现出新气象。1955年,沈尹默在《新民晚报》发表《书法漫谈》一文,为书法正名;1957年,在《学术月刊》发表《书法论》一文论述书法的笔法、笔势、笔意;1958年,又在《文汇报》刊发《王羲之与王献之》《谈谈魏晋以来的主要几个书家》《书法的今天与明天》,为书法张目。

1963年,沈尹默等为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写春联

晚年沈尹默
80岁的沈尹默给孩子们做执毛笔的示范动作

晚年沈尹默在写字
为了让观众对沈尹默先生有更直观、多层次的了解,本次展览中特别设计了一间充满墨香与生活气息的“书房”,在“书房”里放置了沈尹默生前使用的老物件。待在“书房”,嗅着墨香,一位大师的生活仿佛再现眼前,带领观众们穿梭时空,去“碰触”那个时代的精神火花。《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特辑》同步发行,通过诗词、书法、文献、研究文章等内容的收录与展示,大规模地对沈尹默先生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艺术的评析、学术的研究及文献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