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硕文化中心2016年展览回顾

651c37d
昌硕文化中心作为新虹街道文化品牌,致力于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心内600平方米的展示厅将常年为新虹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展览。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019
今年,上海西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计承办运营20余场艺术展览,赢得客户和当地居民的好评。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111
中华货币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货币发展历程中,同时也记载着中国书法的演变历史,体现了货币文化与书法艺术的高度融合。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货币文化的发展足迹,形影不离,钱币文字中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华货币文化中最突出的代表。同时,钱币上钱文书法的变化,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158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251
虽然这些作品大多已经历百年,可当我们现在再去看这些作品时,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态去欣赏。比照当前社会的浮躁,虽然书画艺术界轰轰烈烈,各方面艺坛称王称雄者众多,鱼龙混杂。浅薄者因官商等原因混迹于中华书坛画坛者颇多,不少所谓名家因功底浅薄只能以丑态恶态博人眼球,恶搞文字还美其名曰创新和个性来欺世盗名。一个原本严肃严谨被人尊重的书坛画坛已被娱乐化。殊不知,没有扎实的传统基础而奢谈个性创新之浮躁氛围只会制造出沫泡几个,昙花一现,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然在百年之后,以流传世作品能让后人怀崇敬之情来观赏,而不是将俗作留给后人来考证和批判,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崇敬传统、爱好艺术的人士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因敬畏传统文化者必被后人敬畏,而浅薄甚至亵渎传统文化者也必遭后人所浅薄。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335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400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美传,文人艺术以物喻人、以物明智,其中,尤其以竹子文化传承久远、寓意中正,自古文人雅士就以“中空外直而修身养性”,以谦虚、气节、清雅、坚韧为美德;同样,围绕竹艺生活方式的各种工艺技艺也经久传承,竹编器皿、竹编漆器,甚至竹丝画等高技术性的非物质工艺也得到了完整传承。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437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502
悠久的海派书画艺术由传统步入当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多年来,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秉承传统文脉,酌古斟今,不断推出“名家系列书画展”,旨在传承中彰显艺术家的个性追求,在海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雄笔耀采”书画展,是会员施作雄和吴申耀两位著名的书画家携手同辉、珠联璧合的书画展示。施作雄的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见长,笔力雄健奔放,墨色酣畅淋漓,设色艳丽明快,既得缶翁遗韵,又不失自家风范;吴申耀的书法。真草隶篆皆擅,用笔法度规范,线条劲挺含蓄,结体开朗爽健,风格平实灵秀,闪耀出中庸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
一位精国画,一位通书法。作品精彩纷呈,各领风骚。然而,在他们身上,突显出一个共同的艺术特点,即立足传统笔墨,抒各自风采。这源于他们长期以来坚持传统笔墨的锤炼和体悟,同时,契合如今新形态下,注重如何重新审视和把握在传统语境中,努力开拓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这成为他们在艺术实践中,一种坚守的品性,一种至爱的信念,一种自觉的担当,这也就是他们作品的魅力所在。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541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600
上海东方书画院于 1997 年 2 月成立,近 20 年的历史,画师有 200 多人,其中不乏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国家级协会会员,有 30 多 人曾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文奖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文化 奖”,许多作品曾参与国际、国内书画大赛并获奖。
近 20 年来,东方书画院的艺术家们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遵循“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好评。 特别是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他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不断探索创新,无愧于时代召唤。
当前,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之际,我们将迎来东方书画院成立 20 周年,并选编推出《墨韵东方——2016 上海东方书画院精品展》画册,旨在展示东方书画院艺术家们的历史积淀和丰硕成果,凸显时代的火热风采,激励更多的职工群众弘扬正 能量、唱响主旋律、共圆中国梦。入选画册的 29 位书画家,既有年过八 秩独树一帜但依然笔耕不缀的老艺术家,也有倾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富有创新动力的蓬勃一代,更有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却痴醉艺术天地的 工人艺术家。应该说,这是东方书画院近 20 年来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它彰显的是“中国精神”的灵魂。
衷心祝愿东方书画院的艺术家们百尺竿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 新中不断创造,为广大职工群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为上海职工文 化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也为这个时代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628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655
2016年是秋石印社成立30周年,现与昌硕文化中心合作,将通过秋石印社社史展示、捐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篆刻作品及印社印人作品三个板块的展览,启动与新虹街道的文化共建活动。展览期间秋石印社将为新虹地区居民举办以篆刻为主题的讲座沙龙以及互动体验活动,届时将邀请学有专攻的老社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
此次展览,是秋石印社成立30周年回顾及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出的作品都是三十位新老社员的近期佳作,风格面貌多样,秦汉、流派各擅所长,从中可以看出秋石印社开放的教学理念,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秋石人呈现出的一派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良好氛围。正如印社顾问吴颐人先生对印社期许的那样——“求实奋进”。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722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742
“凡画,人最难。”东晋画家顾恺之如是说。
一位成熟的现实主义题材写意人物画画家的成长要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中国人物画家多为艺术院校科班出身,扎实的的西画素描功底和人物解剖造型能力必须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才能成就扎实的功底,他们还要坚持多年深入现实生活采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在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后才能成就一位优秀的中国人物画家。
张智栋先生自2013年9月10日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刘大为工作室深造并担任工作室班长, 在导师刘大为和执行导师们的教导下,秉持着"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真实践刘大为老师的中国画艺术创作教学指导思想:一方面加强人物画基础的学习,另一方面带领工作室同学们深入生活,将课堂学习与采风相结合,先后赴西藏、青海、内蒙古、辽宁、河南孟津县、云南西双版纳州进行中国画人物采风写生活动。贴近生活、感悟自然,在写生之中练功夫,通过长期的写生实践,他积累了大量写生作品,深化了中国人物写意绘画理念。
他以自己沉淀的深厚学识、修养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以自己对中国写意人物绘画艺术的独有见解去表现人物作品中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以形写神,以意入象”凸显出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个性特质,在写实与写意间自由变化,深入捕捉人物内在神采的意味。这部分的写生作品学术水平极高,受到京沪两地专家老师的高度评价。
张智栋先生将他这几年写生、创作的中国写意人物画作品40多幅在昌硕文化中心展出,。既是向社会各界及老师们汇报张智栋先生中国画艺术学习创作成绩,也是展示高水平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写意人物画学术创作成绩和交流的重要学术活动。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814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839
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它的历史应该是同样悠久了。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还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
到明代,上海的顾绣出类拔萃,名扬四海,顾绣就是创始于于明嘉靖年间韩希孟之手,其工艺要求极高,刺绣前必须先将丝线辟为单股,经分别染色后再择色依次进行剌绣。这种工艺最适宜于仿绣古代山水、花鸟、人物等名画,所绣制品精美逼真,可谓一绝,被名为“画绣”,韩希孟是上海露香园名官顾名世的孙媳妇,因出于顾家,故又名“顾绣”。
顾绣在明清时期曾风靡全国,大有“天下绣姓顾”的势头,“顾绣”之专称代替刺绣之通名,以后发展起来的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
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为继。清末,顾绣逐趋湮没,以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被吸收顾绣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
清代嘉庆年间以后,顾绣逐渐衰落,几至失传。
上世纪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七十年代,松江工艺品厂响应周恩来同志关于挖掘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开始筹备恢复顾绣艺术,聘请松筠女子学校学过顾绣技艺的戴明教老师收徒授艺。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顾绣列入其中。渐行渐远的顾绣跨越400年又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慨叹顾绣技艺,真所谓:“千针万线秀女红,巧思画理传顾绣,不知谁家巧手闺?飞出鸾凤赠猿人”!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911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093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历尽千难万险,奋起英勇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光荣,代表过去;梦想,展现未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闵行区书法家协会在区文联的指导下,在闵行区《百花齐放、红五月系列活动》期间,以《光荣与梦想》为主题,举办本次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书法展。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007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030
丹青妙笔,翰墨飘香!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民族魂•新虹梦——少数民族绘画书画摄影展》正式拉开帷幕了,淡淡的文意,缕缕的墨香,它不仅仅是社区少数民族同胞的一次文化艺术展示活动,更是向闵行区民族宗教法制宣传学习月活动献上了一份艺术盛宴。
此次绘画、书画、摄影展得到了闵行区民族宗教办公室、新虹街道社区党建办宣统组、新虹街道少数民族联络组等部门、团体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响应。本次展出的作品分绘画、书法、摄影三个门类,以“民族魂•新虹梦”为主题,参展作品形式多样,品味高雅,不论从蕴含内容、风格情感,还是艺术技法、创作质量上都充分体现了新虹少数民族同胞书画摄影艺术的生机和活力,凝聚了广大少数民族书画摄影爱好者对上海、对闵行、对新虹社区的炽热情怀。
希望本次展览不仅给大家带来艺术上的享受,更希望以书画摄影艺术作为桥梁,增进社会各界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通过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虹社区民族文化建设。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055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116
臧建民在当代作中国画仍然保持着晚明清文人画的心境。我们常说心境营造画境,真如吴湖帆先生所讲,在静谧中作画自有一股仙气。
臧建民认为中国画进入晚明,姿态千变万化,但笔墨的本质仍在凝练中绽放出空灵幽静的画境,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有一种时空感,其实就是古人认为的天人合一的虚境,古画论讲董其昌的笔姿凝练、畅意,有一种禅意,将古诗人孤寂高傲的心境尽显在画面中,艺术作品的创作入进了虚境,画家的创作思想就深深地扎进了高古的本质。
“惆怅阶前红牡丹”,高古与惆怅是一种心境的炼合,笔起如风拂诗吟,心境与水墨晕化合一,这时画面是高古的,然而牡丹却绽放出艳丽的清艳,画出傲骨,画出华彩。臧建民对古诗境理解就在画之味道、画出平淡画出率意。明清花卉的本质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不变,情调入姿。那淡淡的水墨在臧建民灵动的水墨中非常清幽,带着一种抒情的泠泠。写意画本是高洁之艺,作画如高山流水遇知音,浓装淡抹总相宜,画中的虚静完全如水墨之笔写将来,一划天际,顿时一种升华。花蕊挂在了天际,花蕊之点缀如繁星之光透入心田,而花枝的细笔轻淡如水袖抛出,故所张彦远把气韵与骨法置于中国画的本质。
臧建民画的花姿随笔姿入骨,深解“杨州八怪”的清峻冷傲中寄情的热情,这种花卉不似青藤的狂放,也不是“八大”的怪戾,其画面中作者倾注的思想有情有姿,有笔有韵,真是“未有曲调先有情”。情真了,笔墨就显出“平淡之中见绚烂,真放之中本精微。”我与谢稚柳先生交往多年,谢稚柳先生常对我讲这句诗是他的专利,我随着年事的增长,越加深入体验。臧建民与我交淡中,我们很有话交流,但言语又是不多的,真是朋友之交得一“悟”字。真的水墨画的本色比当代那些墨韵不足色彩凑的彩墨画胜过几佰倍。
臧建民很有灵性,又有扎实的书法之功力,真是信来之笔出神入化,水墨起舞清影,花景仙意风骨托出,这也是中国画诗境与水墨画的本质。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142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203
丹青争艳、翰墨飘香、光影变幻、刀法准巧、精美珠绣……色彩斑斓。我们欣喜地看到,2016新虹社区教育艺术作品展开幕了。
本次征集作品通知发出后,广大学员和社区百姓积极响应,纷纷投稿。展出的一百五十多幅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和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国家、民族的真挚情感。翰墨丹青,反映着新虹百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蕴含着新虹百姓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乐观精神。这些平和的作品,或稚嫩或遒劲,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灵光,给人以启迪和遐想。
当您走出这个展厅的时候,还能够感到会有几分惊喜或收获,那是我们应当的奉献;还觉得有几分不足或缺憾,那是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的明天。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若能有助于提升百姓素养,真不失为新虹社区文化进步的阶梯。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226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246
历史上文人的雅集屡见不鲜,或以诗、或以酒、或以茶……,我们则是以金石篆刻之名而相聚一堂,摩挲研修,共发心声。由于内中大部分成员居住沪上浦东,故冠以『东园』之名,定期雅集。
东园雅集的活动最早始于二零一零年,当时只是几位同好间的不定期交流。随着有志之士不断的加入,目前东园已有一拾伍位成员了。此次联合昌硕文化中心举办『风·雅·颂』——东园雅集丙申作品展。分别以『风』(个人印风)、『雅』(雅集合作)、『颂』(致敬经典)为主题,展示成员们近年来的精选作品。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师长们的关心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给予的指导以及闵行区新虹街道各级领导和昌硕艺术研究会给予的支持。由衷感谢吴颐人老师为此次展览书写了展标。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314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340
自幼患有儿童孤独症的杨成伟在绘画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更让人欣喜的是这样的一位少年不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同病相怜的患者,甚至是更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希望这样一位志坚如铁心怀柔情的少年绘出的作品能感染更多人,如果你在这样细腻柔美的画作中感受到了杨成伟心间满满的善意与大爱,我们期待与你在公益之路上同行,公益始于当下,公益始于你我。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405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516
本次展览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邀请了北京、浙江、四川、山东、安徽、江苏、黑龙江、福建、河南、陕西10个省市区的20位当代书画名家的一百余幅精品力作,献艺于沪上书画艺术爱好者观摩、交流。
现场展出的百余幅书画作品,博采众长,百花齐放。观众既能领略到京派、海派、浙派、金陵画派、齐鲁画派、长安画派等中国传统画派的厚重积淀,又能欣赏到新兴画派的创新清雅之作,而这20位书画家(按年龄排序:刘文选、傅汝有、保彬、竺庆有、李宪润、金林观、李春海、王康、程宝泓、刘松林、赵先闻、沙俊杰、陈光林、王宝珠、顾利君、郭伟、汤禄仕、汪占革、丁保成、何西),既有94岁宿儒的老辣笔锋,又有二位70后青年美术俊杰的潜心力作,其中还包括多位刘海粟、潘天寿、李可染、陆俨少、吴茀之大师的入室弟子。
我们期望,通过向上海书画艺术爱好者推荐全国各地的二十位优秀书画家,和沪上同仁艺术交流,为新海派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为上海创建文化强市闵行区创建文化大区添砖加瓦,为上海市民提供一次文化大餐。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542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601
白莲质洁气清,出淤泥而不染。而俗心者以染污眼目观之,则只见淤泥、不见高洁。臭泥中生莲花,智者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佛心问道。
龙老石是一位智者,在生活中去窥视大自然,去参悟人世间的玄理,有着对于事物变幻规律的思考,并启发周围的朋友如何去看待和辨识事物。他是一位富有灵气的画家,他重点画人物的“神”。他的山水、人物、花鸟作品画出了个性见解、胸襟以及人生的哲理。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625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64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文明新风尚、文明城区创建和营造社会良好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共闵行区委宣传部、闵行区文明办、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闵行区司法局和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等单位已联合举办了三届公益广告设计大赛。
自大赛开展后,获得了闵行区各广告经营单位、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为了将以往历届大赛所取得的丰厚收获奉献给全区受众,将公益广告宣传深入到各个社区和民众中去,使其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为了鼓励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继续支持闵行区的文化建设和公益事业,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才华。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714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735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瓷是有生命的,只有体会到她的生命,才会明白她的博大和悲壮
人间万物
生生灭灭
灭灭生生
而钧瓷亦如天地幻化的精灵
昭示着她底蕴的深厚、色彩的绚丽和隽永的芳华
钧瓷在开片声中又仿佛诉说着 中国瓷的发展史
依稀间
好像看见了大宋盛世的一片辉煌
那一件件瓷片正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806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827
201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缅怀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在民革中央、民革上海市委会、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等单位支持、指导下,民革长宁区委会和上海市长宁区中山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了这次“孙中山与辛亥先贤手札史料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题写了“孙中山与辛亥先贤手札史料展”展名。手札史料展展出了中山先生与黄兴、蔡锷等辛亥先贤的来往书信、辛亥先贤之间的来往信函35件,以及一些历史照片等,这些手札、照片均由辛亥先贤的后裔提供,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展出的珍贵史料。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859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918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之日,金菊迎霜之时,翰墨传家——王个簃、王公助、王葵书画作品结集出版了。这不仅是吴门书画艺术的盛事,也是海派书画界的喜事,更是弘扬海派文化、创新拓展、开世成业、和谐大成的见证。一代书画泰斗吴昌硕是海派书画创始人,这次出版的王个簃祖孙三代的作品均系吴门弟子的书画代表作,彰显了吴门艺术薪火相传的卓越成就,也展示了吴门弟子对海派书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显现出泼翰墨丹青于华章,洒多彩情怀于笔端。
王个簃,以书入画,画作深得吴昌硕大写意画风之精髓,并有青藤、八大之遗风,笔墨功力深厚,挥洒隨意,大气磅礴,浑然天成。晚年又以石鼓文之笔法写意藤本花果,更显精神。其篆刻也得显吴昌硕真传,有质朴的自然印风,结构严谨,线条凝重。篆隶遒劲雄健,有拙朴古茂之气。
王公助,为王个簃长子。书画随父承吴门风格,书画出《石鼓文》和汉碑之意境,苍劲浑厚,古朴凝重。国画大写意花卉,大气朴茂,飘逸洒脱,并诗书画印四者融汇,可谓大家也。
王葵,为王个簃之长孙。自幼耳闻目染,得祖父和父亲亲授,深受吴门画派的影响,以花卉画见长,所绘梅花、修竹、紫藤、葡萄等花果,纵逸苍秀,朴茂华滋,一点一画间都充满了视觉张力和豪放之气。可贵的是他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试图将姑苏吴门画派的空灵秀逸和吴昌硕的深然大气作有机的结合,反映自己风格的内心语言和图式表现,从而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个性。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参加国内外各类美术展,并屡屡获奖。
天地灵秀钟于山水,人心灵秀发于笔墨。海派书画应运而生,运必昌,生必久;海派书画应势而行,势必宏,行必远。和时代之音,圆民族复兴之梦,昭海派书画昌盛,这是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一门三代,翰墨传家,在继承、发展、弘扬、创新的道路上,开拓向前。我们期待着他们取得更辉煌的艺术成就。今天他们祖孙三代的书画作品能够集结面世。我乐此为序,幸甚。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1943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2003
自上世纪的1928年春于西子湖畔创建之始,由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校、浙江美术院直至中国美术学院,母校几度更名为作近一个世纪的跨越。其间,历经不同时代的风风雨雨,美之传承,薪火不灭。
在上海校友之中,因受教于不同年代、不同届别、不通画种以及各不相同的社会经历,作品也各有特色;又因不同年龄、不同处境,未必此次都能参加。然而,大家明白: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由当年入学起步,以对美的认知各自书写各不相同的人生。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2027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2056
索铁生先生出生于十三朝古都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酷爱书画艺术,虚心好学,遍访名师,曾得到霍春阳、刘保申等名家的真传,其作品承古而不泥古,空灵洒脱,韵味十足,清新明快,朴素率真,力求笔墨于意趣的统一。古雅中天趣溢发,格高韵古,令人回味。
画,乃一人之本真。这次画展,所展出的均为索铁生先生的力作,技法精湛,内蕴深厚,徜徉其间,不仅是你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还能让你体验到索铁生先生对艺术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不断创新的快乐。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61229162124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