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以“和”为贵!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农业大国利用自然界的宪法规律。身为中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大师李建军娓娓道来。说清了这些季节节气气候变迁时,注意什么,如何应用,如何利用好,因地因时因人的过好每一个季节,看后肯定更懂如何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天人同乐。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中国天文年历》显示,3月21日5时58分迎来“春分”节气。此时节,百花争宠,花柔柳困,春色烂漫,春情缱绻。

春分的“分”字有三个意思: 一是阳光平分在南北两半球, 二是全球昼夜平均, 三是把春季平分。 春分三候 一候,玄鸟至 “玄鸟”即“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燕子 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 “燕来还识旧巢泥” 二候,雷乃发生 阴阳相薄为雷 雷为振,为阳气之声 也是春分后出地发声 三候始电 电闪雷鸣,春雨不再潇潇 已是落花知多少了 春分养生重在一个“和”字, 要注意顺应天时,调和阴阳, 保持体内平衡。

 

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郑板桥的这首《春词》就生动描绘了踏青时节的美好春光。 但古语有云“百草回芽,旧病萌发”,春分时节有不少多发病,如高血压、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要预防这些疾病,应当调和起居,每天跟着太阳早睡早起,规律作息。过敏症患者最好减少外出,或在外出时做好防护,如戴上眼镜、口罩等。 放风筝放风筝是春季的传统活动,也是一项很好的调和全身的运动。

风筝升到高空后,不仅需要全身用力去掌控方向,眼睛也要一直仰视、远望风筝,有调整眼部肌肉的作用,从而消除眼睛疲劳。 春分放风筝,老人小孩都能参与,全家同乐,愉悦身心。

 

春分的饮食应讲求“和”,不吃偏热或偏寒的食物,也不只吃升发或下降的食物。 比如在做豆芽、木耳、空心菜等偏寒的菜肴时,加一点葱、姜等温性配料;想吃有升发之气的韭菜时,与滋阴润下的鸡蛋一起炒。 如此上下平和,升降相随,多吃时令菜(豆芽、莴苣、葱、豆苗、蒜苗等),才能达到饮食上的阴阳互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