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艺夏|“海派艺术馆书法笔法夏令营”结营啦!

这个夏天,海派艺术馆携手中国传统书法正统派书法笔法研究与教学开创者沈纯理老师举办了一场“海派艺术馆书法笔法夏令营”。此次公益夏令营不仅致力于深入挖掘和传承正统派书法笔法的独特魅力,更期望借此机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书法领域的杰出人才,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20天40小时的集中学习,学员们在此次书法学习之旅中,掌握了字体的基本结构与书法用笔技巧,在临帖的基础上学会先深入分析而后投诸实践,避免一味的简单模仿。彼此之间积极交流,相互请教,实现共同成长。

“海派艺术馆书法笔法夏令营”结营仪式现场

8月14日,海派艺术馆举行了“书法笔法夏令营”结营仪式,并向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以表彰他们在夏令营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西区公司市场策划部总监

梅篮予致辞

中国传统正统派书法笔法研究与教学开创者

沈纯理致辞

“海派艺术馆书法笔法夏令营”引领我们踏上了一场专业且系统的学习之旅,在提笔落墨间,领略笔墨间流淌的美好韵味。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学员们对书法的热爱,也感受到了大家对于维护学习环境整洁的自觉与默契。这种共同维护、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让盛夏的学习之旅更显舒心与惬意

老师们在教导小学员的时候每次都能温柔讲解、悉心指导。孩子们从零基础起步,逐渐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巧,从最初的生疏到能够熟练地念诵口诀、执笔书写,尽管笔迹尚显稚嫩,但每一笔都显得颇有章法。

感谢沈老师教师团带领孩子进入正统书法领域学习,手把手带领孩子们领略名家书法的魅力。感谢海派艺术馆带给孩子们这个夏天不一样的经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相信孩子们能在今后的书法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为孩子树立起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榜样。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提出去展览现场观摩名家真迹。

“海派艺术馆书法笔法夏令营”就此告一段落,但大家对于书法的热爱与传承不止于此。沈纯理老师更为本次夏令营写了结束词。

浅谈书法笔法(节选)

文/沈纯理

中国传统书法太混乱了,其中早已存在了真假笔法的系争。自魏晋至今的书法,前后约有1750年上下,发展迄今就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即破。由于笔法属于书法专业中的顶层技术,也归于私密性较强的领域,不仅不易发现也没法被披露出来,所以连笔法真优假芜都不为常人所知。

鄙人承继著名书法大家沈尹默老师之后,再次率先向社会公开揭秘书法笔法。具体由拙著《中国传统书法教学指要》等,包括承应上海海派艺术馆的公教为恁,应用社会实践的事实来完胜于任何雄辩。

然而在中国传统书法和传承中,均会涉及拥有正统性与否的重要问题,那么怎么区别呢?很简单主要看:工具应用、运腕规则、笔法来源三个方面,由而才能臻识书法笔法的真伪。

再说人类天性不会满足于被工具的束缚,都以为可以这样那样地随意使用毛笔,其实不然,这是专业用的特定工具,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获得中锋大法以及真正的笔法,还要克服以往习惯中的的粗心大意。

因为其中大有讲究,如:1(a)毛笔锥体的蓄水与使用功能严禁错位使用;1(b)必须在竖掌五指低执条件下,务必以最小偏转角在符合物理原理的条件下,保障笔杆在垂直摆动下的稳定性。2当手腕在摆动时,笔锋才有动态的变化。笔锋因腕部两个骨尖之一交替朝下摆动,也就是利用两个45斜度的笔锋使笔毫顺逆交换调整为中锋,才能达到点画中最佳形态的标准。其中大有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微妙区别,这些都是获取中锋和笔法的先决条件。3只有采信鄙人独创的“真迹影印本校读法”,从中提取正统派们迫切需要的,中侧转折与展毫下的下行收笔中的真实笔法。对此三则不可偏废还要合而为一,更要有腕灵肘悬即腕肘训练法的配合,最后才能得到事物规律中的必然效果。

再来归纳一下:中锋、笔法和执笔的方法有关;基本点画质量和“腕肘训练法”有关;真实的笔法又和“真迹影印本校读法”有关。正统派们必须清楚这些关联性的常识,也因此成为保障学习书法笔法成功的不传之秘诀。

所以若有悖者等于自绝中锋形成的条件,哪里还有笔锋在笔画形态中的动态规律?除了故意做作的或然性之外,完全谈不上真实笔法的存在!

从而证实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冥冥之中就是存在唯一的一种,由合理性和科学观相结合地使用笔锋的正确方法。尽管古人没有想到今天的我们,会从传统和传承中已经归纳出正统派的书法笔法,在此之前人们对于笔法的认知十分有限,历来都是停滞在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上,无法揭示书法笔法中的内在规则。

由此联想以往学习二王正统派书法者,就连篆隶魏碑八分章草大草,那时的笔法发育尚未全部形成,要知道笔法是由笔锋的藏头护尾开始,这种技术属于有序发展的递进关系。而真正的笔法仅存于楷书中的八法,更是成熟在行书之中。可笑是就连这种小常识也会造成对书法笔法的认知障碍。致大多数学书者仍然苦于入门难,还会面临着无法学会的可能性,一旦错入旁系派染上的都是恶习,此生必遭难以更弦改辙的结局。尤其是当前正统派的艰辛,饱受旁系派以创新为借口的蛮横挤兑,甚至已经蔓延至高校,说明这对矛盾早已长期并存,而且十分顽固地阻碍书法学的正常发展,却把初学者搅得晕头转向更难分辨正确的方向。

这样势必要求我们先要溯本正源,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应用论证论据来阐述历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回归到实践中的技法分类,还要充分认识圆锥体的笔锋功能,在字当腕行的动态规律中,才发现不是不可描述而是完全可被揭示的,因此建议挑选符合高度理性的技能训练。这些独到的见解却又不易被一般人所接受,只有了解书史在历史性陈因的种种因果关系的得失,才会去认真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由于学习书法的资料必定涉及到,间接资料(碑刻没有笔法来源)和直接资料(经校读法提取宋米、苏真迹笔法)的不同性质。这两种截然不同材料的属性关系,恰好又发生在沈尹默老师的身上,他从12岁起学碑,至56岁后开始研究真迹,还特别看重宋人米、苏二家的真迹,结果幡然醒悟“石刻不好学”,后来改换帖学才能一举成功。从而提醒我们务必探究沈老师的学书经历,就应该回避碑刻造成不懂笔法的弊端,必须汲取老师前车之鉴的经验教训。再要接受明董其昌讲“学宋人乃得解”的忠告,遵循其主张学习宋人的真迹。那么前者暴露了深受石刻弊端的祸害,后者指出了学宋人真迹才是出路,须把以上二种意见串并起来,就是今天为海派公教所呈现的教学目的。

这些都要通读书史才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的,也是鄙人早已对此提出纵横向的交叉比对,最后认定:这是书史中属于重要问题的历史性事件。

为此我们务必强调和区别:师法有笔法的真迹影印本,不是盲目师从刀刻石碑的拓本,那是无从谈及笔法来源的原则问题。再要根据书史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中客观地分导出:正统派的书法和旁系派的书写之差别。

之所以在学习书法之前,事先就要知道书史发展中的曲折历程,才可选择重要的入门途径和开宽的康庄大道,才能避免歧途中次要的羊肠小道,才会了解清楚树立自信心,最终抉择正统派的书法笔法。反之就会陷入没有笔法来源的,只知其一地摹仿刀刻痕迹的拓本,从此陷入虚假笔法的旋涡之中,而且终生不解于楷、行书体中,还会存在书法笔法的统一性。

然而书法界低层逻辑的混乱和文化素养低下者,自然不能自知与反省辨别上述问题的复杂性,最终致使现实书法中的二极分化。就像战国时代宋玉比喻二种曲调的差异,诚如: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和普罗大众的下里巴人一样。由此看来只有书法笔法中的内涵最为深邃,却与名誉、地位、金钱等毫无关联可言。

这样导致正统派必须说真话做实事,势必着重推广正统派书法笔法的教学。当然还会遇到老子在《道德经》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系难以调和的三种社会现象,这在通常情况下那是不会感到意外的。

鉴于上述闻所未闻者,要是学习书法还有慧根的话,那么也会自我掂量:自己对于笔法究竟能够知道多少?学书的经历到底属于哪种层次?

至此的答案将会高下立判:也就是显示个人书学修养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