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修齐讲堂”吸引大批青年上台演讲,原来这里在举行《习近平讲故事》新书品读会
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有很多讲话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近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汇编了总书记在会议发言、调研谈话、出访演讲、报刊文章中引用的故事。
来自闵行基层的村干部徐天翔,主要分享了对书中“滴水穿石”故事的读后感。“滴水穿石的启示”摘自《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1990年3月所著。小徐坦言,滴水穿石的精神,对于个人来说就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是对目标的一种持之以恒,但自己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滴水,能力有限,自身绝大多数无法取得最后穿石的成功,唯有每滴水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前赴后继、勇于牺牲,才能创造集体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如此,对于闵行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主城区如此,落到我自身在村里面的工作亦是如此,一滴水既小且弱,唯有团结一致,甘于为后人铺路,为成功铺垫,才能滴水穿石”。
来自闵行一家老国企的青年代表冯富娟,节选了《习近平讲故事》中的《去民之患》来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出自北宋苏辙的《上神宗皇帝书》。苏辙向宋神宗提出这一观点,意在让皇帝推己及人,与民同忧,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同时把百姓疾苦提到“腹心之疾”的高度,说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缓,不可稍懈。《习近平讲故事》中《去民之患》篇是习近平同志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一段讲话。小冯用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讲述了习总书记引用的这一典故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价值,力求真正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
来自浦江镇社区中心的高升,对《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中的“治学三境界”很有感悟。总书记围绕理论学习,引用了王国维论述治学三种境界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循序渐进。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总离不开一个“学”字。《易经》有云:“关乎天文,观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学就是“以文教化”、“以文化成”,它体现的是一种行为养成的过程。高升坦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于从小见大的智慧,多学一点经典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精髓中潜移默化,对青年的成长、对社会的进步、对民族的复兴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代表们,则以书中“中国科技为什么落伍、国产手机逆袭、张之洞的感叹”等故事为主题,分享了创新对民族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期待用青年人的朝气激发创新的活力。围绕书中“APEC蓝、世界八大公害事件、造好‘两座山’”等故事,闵行基层故事团的宣讲员还结合自己创作的、发生在基层的环保小故事,宣扬了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和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朱鸿召应邀来到现场,对青年们的品读分享内容进行了点评。“通过品读,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讲述自己的故事”,周智强表示,引导各界群众进一步学习掌握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进而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正是修齐讲堂举办《习近平讲故事》新书品读会的价值所在。朱鸿召则表示,“作为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就是要做事”,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实际上反映了人的工作作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家在这里品读《习近平讲故事》,就是要学习总书记做人、处事的方法,然后把事情做好。
据介绍,《习近平讲故事》品读活动,是闵行区拓宽“修齐讲堂”建设新空间、新载体、新内涵的一项创新尝试。这次活动中,无论是优秀青年骨干、大学生还是故事宣讲员,都是来自闵行区各个层面的普通群众,他们发挥了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普通百姓主体作用和青年学生生力军作用,积极践行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启身边人,凝聚市民价值共识。这次活动也是闵行区百姓故事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闵行区积极推进理论教育大众化的创新项目,让理论来自生活、融入生活、滋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