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海派艺术馆馆长。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今日海上——海派当代艺术家邀请展”与大家见面了,这是海派艺术馆进入常态化运营后自主策划的第一个大型学术展览,我们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其打造为上海美术的重要品牌。
顾名思义,“今日海上”包含了“今日”和“海上”两个时空维度,通过这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坐标体系,我们可以观察所处城市的美术生态。这种观察的起点是美术创作,但是研究的视野扩大开来,可以涉及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
我们先说“今日”。如果以10年作为一个观察的跨度,那么对于上海来说“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后,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都进入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从简单的数字看,上海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72.42亿元,人均7.3万元,2022年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之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52.8亿元,人均18.04万元。上海的美术馆从2010年的12座猛增到2022年的100座。2021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在全市文化艺术事业有序发展的氛围中,美术事业也在稳步发展。这是上海美术生态的基本背景。“今日”就是立足当下,向前看10年,这个范围内的美术现象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再说“海上”。第一是地域概念,当然就是上海,扩大一点也可以包括长三角;第二是文化概念,即“海上画派”的精神延伸。
“海上画派”兴起于19世纪末,由于当时上海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中国内地大量的旧官僚、资本家、文化人都聚集到这里,形成了开放多元、尊商重俗的社会氛围。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家正是来到了上海,才真正拓展了视野,在传统文脉的基础上,结合了世俗社会的需求,发展出全新的艺术形式并推向那个时代的高峰。在正统文化来看,上海的繁华只是离经叛道,左宗棠便以“海上”为“江浙无赖文人之末路”加以污称。然而时代之变是滚滚洪流,到20世纪上半叶“海上画派”已经占据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美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显现出新的活力和生机。上海出版的连环画、新年画、宣传画在全国广泛传播,涌现出贺友直、哈琼文等一批赫赫有名的美术家。林风眠、刘海粟、朱屺瞻、陆俨少等上海的老画家们深入生活,以老辣的笔意描绘出新社会的建设成就和社会风貌。一批新中国培养的年轻美术家也成长起来了,方增先、陈逸飞等发挥写实风格的特长,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历史画作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入人心,美术创作与时代需求的结合更紧密了。
上世纪80年代“海派美术”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张扬个性成为美术创作的主流。在20年的时间里,西方近百年的艺术思潮在上海的画坛迅速闪回。正是改革开放,给美术家们打开了视野,在面向世界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我们民族文化在世界的立足点。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双年展”应运而生,当时“上海双年展”的定位是“以上海这座城市作为母体,以全球化的文化思潮作为背景,通过视觉艺术的多种样式,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文化样板。”上海美术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是非常清晰的。与此同时“上海美术大展”、“海平线中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等为上海美术出作品、出人才提供了持续的制度性平台。
进入21世纪,上海美术事业愈加繁荣,概况起来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上海美术具有繁荣的社会生态。上海公益性美术馆到达100家,除30余家由市、区两级财政保障的美术馆外,其余都是社会力量保障的,这极大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高品质的艺术博览会有6个,每年在上海形成艺术交易和交流的热潮。商业画廊品质高,许多画廊策展和展陈水平不亚于美术馆,为艺术家进入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上海美术具有双向提升的国际化态势。上海美术的国际交流是双向的,在大量引进国外经典和当代艺术的同时,上海美术家也通过各种渠道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中国美术。
3、上海美术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上海美术家即强调独立的艺术品格,又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他们从来没有缺席。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创作,还是生机勃勃的艺术本体探索;无论是面向传统的经典传承,还是在新科技条件下的前沿实验,上海的美术家都有出色的表现。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今日海上”要承担起梳理、展现当下的上海美术基本状态的责任,这也是海派艺术馆的使命。
本次展览是“今日海上”的第一次呈现,这只是起了个头,后面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要推荐的艺术家会更多。我是希望“今日海上”每年举办一次,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好处就是它能记录上海的美术事业的发展,确立上海美术家的学术地位。
在此我要代表海派艺术馆特别感谢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朱国荣先生和龚云表先生,他们无私地贡献了长期研究上海美术的经验,为展览挑选了112位美术家,使展览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我希望今后有更多上海美术的研究者加入策展团队,也希望有更多的上海美术家入选“今日海上”,让我们携手为上海美术的持续繁荣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