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访谈丨健康是内在的平安,治愈是放下恐惧

 大海

“轻生活”健康机构创办人

多年来一直走在“自助助人”的路上。

精彩回放

 大海 :我们普通人往往会把自己内在的需要投射到外面的事情上。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我是一个培训师,大家会感谢我赞赏我,我很享受。我也会问自己,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吗?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你需要更多的赞叹……每个人的内在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真实的感受,我觉得蛮重要的。

 叶杨 :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去?这三个基本命题其实是很深远的,不是能轻轻问过的——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有同行的伙伴,老话叫“事儿上练”。

 大海 :有一句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听起来不错,“我的地盘”,真是你的吗?到任何一个商场,你以为在做选择,其实所有的人都在忽悠你,告诉你缺少什么……我们每天忙的事情其实是内在的需要。我现在越来越明白自己内在的需要是什么。我现在如果跟一个年轻人说,努力奋斗没用的,二十几岁的人是听不进去的。努力过了,经历过了,多年后也许发觉跟真正要的好像还有距离,愿意去探索不一样的人生。每个人其实都在寻找自己的路,回到内心问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是否在每一个失望,每一个不安,每一个对比反差不舒服当中,看到了我的需要。

 大海 :生活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有些人刚刚开始工作,非常热情;有些人已经变得老成事故;有些人开始思索,变得有勇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些人在追寻的过程当中又开始沉沦……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画面。就像我现在看到一片树林里面,大树,小草,枯黄的叶子,绿的叶子……我只是看着这些画面,不把自己的想法投射上去,不对他们批评或者贴标签,我知道把能量收回来,回到内心。

 大海 :比如说你做慈善事业,也是在满足自己内在的需要。如果做了慈善事业,却抱怨为什么别人没感谢?这个时候就要观察自己,到底是想帮人,还是填补内心的空洞。这个洞是希望得到认可。本想通过慈善事业去补,但没有补上反而失落了。于是开始怪别人了……如果能够看到其实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就好了。

 大海 :听说一些夫妻可能疫情过后要离婚了,是因为大家没有很深入地待在一起过。原来早上先生去上班,孩子去上学,各自忙各自的。每天面对面,不能忙那些熟悉的事情,大家在一起,如果没有一种新(心)的连接,是会失望的。你会发现平时都有忙的借口,但是现在没借口了,在一起感觉不舒服,好像也没法调整。

 大海 :我住的小区有一个微信群,最近都在吵架。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三观不同的人有些人拥护这个观点,有些人拥护那个观点,甚至开始破口大骂。本来心里的恐惧,由于一些事儿引爆了。

 叶杨 :一位智者说的挺有意思,遇到事情人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完全要求不了别人,因为已经形成一个习惯定式,几十年了,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通过三言两语的劝导,他能改变吗?内在的习惯模式已形成,不那么好改变的。

 大海 :我已经放下了任何要去帮别人改变别人的想法。用心去体会别人,他 /她紧张的背后有什么需要?理解他。有些人紧张得破口大骂,不是他没有教养,背后他是有需要的。其实每个人都在表达他的需要,一个人哪怕是犯罪了,法律惩罚他,道德批判他,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说,他在用他的方式表达需要,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他的需要。

 大海 :如果我们内在想要平安的话,理解每个人都有他的需要。可能跟你的需要相差很大。这个人甚至并不是故意跟你冲突,但是在那个时刻他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一个小故事,妈妈问孩子你干嘛去了?孩子说我去安慰隔壁老爷爷了,老爷爷老伴刚刚去世。妈妈很奇怪,你一个小孩子你怎么安慰老爷爷的?孩子说我就爬上他的膝盖,陪他一起哭啊……孩子在那一刻跟老爷爷去连接了,陪着他,共情他。

 大海 :最近听到一句话:健康是内在的平安,治愈是放下恐惧。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健康的标准,你也会看到很多人一般意义上他有各种疾病,但他整个人生非常平安的。

有一位老师问了我一些问题。他说你为什么要忙呢?我说要有成就啊。他说你为什么要成就呢?我说为了大家认同我,那样就比较开心啊……问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平安。真正的健康是内在的平安,真正的治愈是放下恐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