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回顾|”红色印记——蔡兵捐赠作品展”在春申书画院举行
6月11日下午,“红色印记——蔡兵捐赠作品展”开幕式在春申书画院举行。中宣部原秘书长、中国思研会副会长官景辉,蔡兵美术馆名誉馆长、艺术总监蔡兵,闵行区政协主席、春申书画院名誉院长祝学军,闵行区政协副主席、春申书画院院长王一力,闵行区政协秘书长韩朝阳,颛桥镇党委书记傅爱明,闵行区政协副秘书长、春申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邢红光,闵行区档案馆副馆长杜惠芳,蔡兵美术馆运营方代表、西区文化公司总经理张建华,颛桥镇文体中心副主任赵琴官以及春申书画院会员、颛桥镇联络组政协委员,颛桥镇党政机关和社区群众中的书画爱好者,向阳村党支部,区政协机关部分人员出席本次活动。
此次“红色印记——蔡兵捐赠作品展”从蔡兵先生向闵行区政府捐赠的4608件的优秀艺术作品和珍贵藏品(现为蔡兵美术馆藏品)中,与春申书画院共同挑选出了40余幅极具时代性精品画作,涵盖现代中国画、版画、油画、速写等。这些作品,记录了蔡兵老师60多年来他在艺术生涯各个时期的所思所想所画,每幅作品都紧随时代脉搏,从不同角度向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红色记忆”,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儿女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斗争、勇于开拓,走向复兴的奋斗史,也是新中国砥砺奋进、谱写辉煌的成长史和发展史。
开幕式活动在蔡兵先生的致辞中拉开帷幕,随后,区档案馆副馆长杜惠芳发言、蔡兵美术馆运营方代表、西区文化公司总经理张建华、颛桥镇文体中心副主任赵琴官纷纷上台发言。
区政协主席祝学军致辞并宣布“红色印记——蔡兵捐赠作品展”正式对外开展。他表示,蔡兵老师捐赠4600余件作品给闵行区,这样的善举义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精神的具体写照和鲜活的案例。这次的精品展主题鲜明、作品内容一目了然,此次的作品与伟大的时代,火热的生活,与人民群众是息息相关的,展现了伟大祖国几十年的伟大变化和伟大的建设成就。祝主席表示,此次展览是闵行区政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并向观众发出诚挚邀请。
蔡兵先生自幼习画,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艺术上成就颇丰。50年代的他,首创具有独特风格形式的玻璃彩印版画,获得中国专利局公布的我国艺术界第一个发明专利,揭开了我国版画史上新的一页。70年代的他,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中国画,被海外杂志评论为“蔡兵现象的启示”。此外,他广泛吸收艺术营养,大胆涉猎油画、瓷盘画、装饰品、茶壶等创作领域,并相通互补、融汇新生。2020年5月,副区长朱效洁代表闵行区人民政府,与蔡兵先生签订捐赠协议。蔡兵先生正式将共计4608件优秀艺术作品和珍贵藏品捐赠给闵行区人民政府,这也是此次展览题目“捐赠”一词的由来。
在随后的现场观展活动中,蔡兵先生以作者的身份,为大家讲述了这些印刻下时代烙印的美术作品的“画里画外”。“我是1962年离开上海参军的,6年的部队生涯之后又回到了上海。我对这片土地是深有感情的,亲眼目睹了这片土地上所发生了巨大变化。”看着这些如同自己孩子的作品,满头白发的蔡兵先生很是感慨。“这幅《创上海名牌》,1984年创作的,当时我是站在人民广场的最高点向东望创作而成的。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一座以工商业见长的城市,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制造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你们看这些广告牌,是不是很熟悉?我们这代人都经历过,外地朋友来上海,城隍庙五香豆、大白兔奶糖,那都是必买的。”随着老人的指点,现场观众细细地寻找起画面里的大白兔奶糖、中华牙膏、凤凰牌自行车、金星电视机、海鸥牌相机、蝴蝶牌缝纫机、保春膏、英雄钢笔……这些上海的老品牌曾经承载着几代人的亲切记忆,是上海这座城市响亮的名片。
“老上海都知道,‘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我当时站在人民广场往江对岸看去,浦东几乎就是一片平地,稀稀拉拉没有几幢像样的房子。不是我漏画了黄浦江对岸,而是当时确实没有东西可画。”老艺术家话锋一转,指向了边上的另一幅画,“但你们看这幅画,2010年创作的,我取名《旭日东升》,改革开放吹响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画面上的浦东高楼林立,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这些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上海地标。相比下,浦西的万国建筑群好像都成了陪衬,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我特别感慨,时代的脚步真的是越走越快,亲眼所见,又有幸亲笔所画,我真得很骄傲……”
从《毛泽东同志1921年来上海》到《上海解放前夕》,从《上海南京路》到《七宝老街》,从《不停地夜》到《建设中的南浦大桥》……随着蔡兵先生的指引,现场观众宛若时光穿梭般地,在一幅幅画中走过,体会百年征程的波澜壮阔,百年初心的历久弥坚,感受新中国70多年奋进史的翻天覆地。
此次展览也是蔡兵美术馆让馆内藏品“走出去”的一次尝试,活动得到了闵行区政协的大力支持、春申书画院的全力配合,今后蔡兵美术馆将继续深挖馆藏资源,加强区域合作,立足闵行,走出闵行,让更多蔡兵老师的珍贵作品与观众见面,讲好中国故事、闵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