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笙品论语丨行夏之时

原典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选自《论语·卫灵公篇》

译文

颜渊问治国之道,孔子回答:“行夏代的历法,乘商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用虞舜的乐舞。废弃郑国的音乐,远离能说会道的小人。郑国的音乐浮靡不正,能说会道的人危险。”

品读

这一章,颜渊问为邦,孔子向上联系三代,有取有舍,有议有论。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待传统的态度。今天的我们,同样面对传统的继承与取舍,不妨从孔子的回答中寻找启示。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的建议,涉及历法、车乘、冠服、乐舞。

历法取夏。夏、商、周三代的历法各不相同,夏以农历一月为岁首,商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孔子建议用夏代的历法,因为夏历符合春种秋收的节奏,便于农业生产,又称“农历”。这个选择,体现了孔子重视民生的思想。

车乘取商。古代车乘是身份的象征,商代的车子用木制成,朴素结实;周代的车子则华丽很多,饰以玉、金、象、革。两相比较,孔子选择商代的木质车,更注重车子的实用性。

冠冕取周。“冕”,用于祭祀的礼帽,周冕华美,讲究而不奢靡,适合用于祭祀场合,庄重得体又不浪费。

乐舞取舜。这里的乐舞指由国家制作的主旋律,《韶》舞是虞舜时的乐舞,孔子认为《韶》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尽善尽美。

除了历法、车乘、冠冕、乐舞。还有两个要注意的事项,与音乐和交游有关。

“放郑声”,因为郑声淫。郑声,郑国的流行音乐,缺点在于过度放纵情绪,有失中正平和之气。

“远佞人”,因为佞人殆。佞人,能说会道的人,缺点在于心口不一,擅长颠倒是非。

“郑声”是好听的音乐,沉溺其中却容易让人情志萎靡;“佞人”是能说会道的人,与之交游则易受其迷惑而陷入危险。

孔子通过这段对话,演绎了什么是择善而从,应时而变。

对于传统,不可全部抛弃,亦不可固守不变。世易时移,当博采众长,斟酌损益,集传统之精华,开时代之新声。

作者介绍

嘉笙

闵行区文联作协成员

《品论语》专栏作者

《水墨动画古诗词鉴赏专辑》撰稿人

《与圣贤对话》系列 主讲人

经典文化推广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