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艺夏|“海派艺术馆书法笔法夏令营”结营啦!


梅篮予致辞
沈纯理致辞
鄙人承继著名书法大家沈尹默老师之后,再次率先向社会公开揭秘书法笔法。具体由拙著《中国传统书法教学指要》等,包括承应上海海派艺术馆的公教为恁,应用社会实践的事实来完胜于任何雄辩。
然而在中国传统书法和传承中,均会涉及拥有正统性与否的重要问题,那么怎么区别呢?很简单主要看:工具应用、运腕规则、笔法来源三个方面,由而才能臻识书法笔法的真伪。
再说人类天性不会满足于被工具的束缚,都以为可以这样那样地随意使用毛笔,其实不然,这是专业用的特定工具,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获得中锋大法以及真正的笔法,还要克服以往习惯中的的粗心大意。
因为其中大有讲究,如:1(a)毛笔锥体的蓄水与使用功能严禁错位使用;1(b)必须在竖掌五指低执条件下,务必以最小偏转角在符合物理原理的条件下,保障笔杆在垂直摆动下的稳定性。2当手腕在摆动时,笔锋才有动态的变化。笔锋因腕部两个骨尖之一交替朝下摆动,也就是利用两个45斜度的笔锋使笔毫顺逆交换调整为中锋,才能达到点画中最佳形态的标准。其中大有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微妙区别,这些都是获取中锋和笔法的先决条件。3只有采信鄙人独创的“真迹影印本校读法”,从中提取正统派们迫切需要的,中侧转折与展毫下的下行收笔中的真实笔法。对此三则不可偏废还要合而为一,更要有腕灵肘悬即腕肘训练法的配合,最后才能得到事物规律中的必然效果。
再来归纳一下:中锋、笔法和执笔的方法有关;基本点画质量和“腕肘训练法”有关;真实的笔法又和“真迹影印本校读法”有关。正统派们必须清楚这些关联性的常识,也因此成为保障学习书法笔法成功的不传之秘诀。
所以若有悖者等于自绝中锋形成的条件,哪里还有笔锋在笔画形态中的动态规律?除了故意做作的或然性之外,完全谈不上真实笔法的存在!
从而证实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冥冥之中就是存在唯一的一种,由合理性和科学观相结合地使用笔锋的正确方法。尽管古人没有想到今天的我们,会从传统和传承中已经归纳出正统派的书法笔法,在此之前人们对于笔法的认知十分有限,历来都是停滞在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上,无法揭示书法笔法中的内在规则。
由此联想以往学习二王正统派书法者,就连篆隶魏碑八分章草大草,那时的笔法发育尚未全部形成,要知道笔法是由笔锋的藏头护尾开始,这种技术属于有序发展的递进关系。而真正的笔法仅存于楷书中的八法,更是成熟在行书之中。可笑是就连这种小常识也会造成对书法笔法的认知障碍。致大多数学书者仍然苦于入门难,还会面临着无法学会的可能性,一旦错入旁系派染上的都是恶习,此生必遭难以更弦改辙的结局。尤其是当前正统派的艰辛,饱受旁系派以创新为借口的蛮横挤兑,甚至已经蔓延至高校,说明这对矛盾早已长期并存,而且十分顽固地阻碍书法学的正常发展,却把初学者搅得晕头转向更难分辨正确的方向。
这样势必要求我们先要溯本正源,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应用论证论据来阐述历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回归到实践中的技法分类,还要充分认识圆锥体的笔锋功能,在字当腕行的动态规律中,才发现不是不可描述而是完全可被揭示的,因此建议挑选符合高度理性的技能训练。这些独到的见解却又不易被一般人所接受,只有了解书史在历史性陈因的种种因果关系的得失,才会去认真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由于学习书法的资料必定涉及到,间接资料(碑刻没有笔法来源)和直接资料(经校读法提取宋米、苏真迹笔法)的不同性质。这两种截然不同材料的属性关系,恰好又发生在沈尹默老师的身上,他从12岁起学碑,至56岁后开始研究真迹,还特别看重宋人米、苏二家的真迹,结果幡然醒悟“石刻不好学”,后来改换帖学才能一举成功。从而提醒我们务必探究沈老师的学书经历,就应该回避碑刻造成不懂笔法的弊端,必须汲取老师前车之鉴的经验教训。再要接受明董其昌讲“学宋人乃得解”的忠告,遵循其主张学习宋人的真迹。那么前者暴露了深受石刻弊端的祸害,后者指出了学宋人真迹才是出路,须把以上二种意见串并起来,就是今天为海派公教所呈现的教学目的。
这些都要通读书史才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的,也是鄙人早已对此提出纵横向的交叉比对,最后认定:这是书史中属于重要问题的历史性事件。
为此我们务必强调和区别:师法有笔法的真迹影印本,不是盲目师从刀刻石碑的拓本,那是无从谈及笔法来源的原则问题。再要根据书史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中客观地分导出:正统派的书法和旁系派的书写之差别。
之所以在学习书法之前,事先就要知道书史发展中的曲折历程,才可选择重要的入门途径和开宽的康庄大道,才能避免歧途中次要的羊肠小道,才会了解清楚树立自信心,最终抉择正统派的书法笔法。反之就会陷入没有笔法来源的,只知其一地摹仿刀刻痕迹的拓本,从此陷入虚假笔法的旋涡之中,而且终生不解于楷、行书体中,还会存在书法笔法的统一性。
然而书法界低层逻辑的混乱和文化素养低下者,自然不能自知与反省辨别上述问题的复杂性,最终致使现实书法中的二极分化。就像战国时代宋玉比喻二种曲调的差异,诚如: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和普罗大众的下里巴人一样。由此看来只有书法笔法中的内涵最为深邃,却与名誉、地位、金钱等毫无关联可言。
这样导致正统派必须说真话做实事,势必着重推广正统派书法笔法的教学。当然还会遇到老子在《道德经》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系难以调和的三种社会现象,这在通常情况下那是不会感到意外的。
鉴于上述闻所未闻者,要是学习书法还有慧根的话,那么也会自我掂量:自己对于笔法究竟能够知道多少?学书的经历到底属于哪种层次?
至此的答案将会高下立判:也就是显示个人书学修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