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讲堂】梁祝的创作背景和作品赏析

6月28日下午,“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闵行区第六届百花齐放新时代系列文化活动”名家讲堂的工业区专场,由上海市文联、区委宣传部指导,闵行区文联、区文广局主办,莘庄工业区、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修齐讲堂》在莘庄工业区开讲。

著名作曲家何占豪现身工业区“修齐讲堂”,开讲《梁祝的创作背景和作品赏析》。区文联主席陈志强、莘庄工业区党工委委员毕弘出席。

何占豪曾经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由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所创作。它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一条“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路子。

 

《梁祝》是怎么谱成的?

 

何占豪老师分享了他创作过程中的几件趣事:

“年轻时,我下乡为农民朋友表演小提琴,台下听众陆陆续续都走了,只剩一个老太太,我安慰自己,还是有老百姓喜欢高雅艺术的。结果老太太告诉我,我坐的凳子是她的,她等着收凳子。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看来小提琴这个乐器要民族化,要写老百姓听得懂的音乐。”

“起初,我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1959年,曲子完成了。有趣的是,当时曲子中并没有‘化蝶’这一段,因为他们认为新中国的年轻人不应该迷信。音乐学院领导听后哭笑不得,指出这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创作手法。他们这才把‘化蝶’补出来,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何占豪老师带着大家逐段进行了赏析:

《梁祝》初段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美景,主部由小提琴奏出爱情主题,又用大提琴浑厚的音调与小提琴对比。“十八相送,长亭惜别”部分转为慢板,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人物依依不舍的心情。“化蝶”部分旋律再次变得柔美,把听众引向神话般的仙境。情之所至,音之所在,《梁祝》每段都对人物进行了深入挖掘。

演讲过程中,他精彩风趣的语言引得听众们纷纷鼓掌。

何占豪老师题字:音乐可以修身养心

互动环节

现场乐迷们抓住这个与名家近距离接触的难得机会,向何占豪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

观众:现在不少年轻人更喜欢听hip-hop等流行乐,要怎么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音乐呢?

何占豪:各个民族有属于自己的音乐,中国的民歌的丰富性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希望年轻人能够多听民歌,感受传统音乐魅力。

 

观众:您提到了越剧是《梁祝》之母,那么戏曲在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何占豪:我在传统戏曲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挖掘。在创作《梁祝》时,我常会思考这个人物在想什么,从而深刻地表达感情。

 

三十多位香港实习生被何老师的音乐和讲述打动,纷纷表示这次在园区“修齐讲堂”难忘的经历让他们对伟大的中华艺术有了更深的热爱。

 

来源:上海市莘庄工业区

上一篇:
下一篇: